“我们可以用军舰去换美国人的可乐。”
1989年的一天,苏联首都莫斯科的气氛异常压抑。所有人都知道,苏联这个“泥足巨人”早就已经不堪重负了。
此时,莫斯科的克林姆林宫内正在举行一场特殊的会议。时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颤颤巍巍地打开一份文件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在这份文件当中,苏联不得已同意用整整20艘军用舰艇交换美国人生产的“百事可乐”。
这听上去十分滑稽,但却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实。那么苏联人为何对可乐有着近乎疯狂的热爱与追求?为何苏联要用如此重要的“国防战略物资”去换可乐呢?
这一切的源头还得从可乐进入“苏联市场”的那一天开始说起。
西方世界的“资本巨头”
1886年五月的一个下午,一个叫约翰·彭伯顿的美国药剂师发明了可乐。起初老约翰出于药剂师的职业本能只是将可乐当成一种可以治疗头疼脑热的药物出售。
可是慢慢地他发现,这款饮料不光病人爱喝,平常人也对他的味道十分狂痴迷。于是一个十分大胆的想法在他的脑子里产生了:创办一家专门生产“可乐”的公司!
这家公司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可口可乐”。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可口可乐的死对头百事可乐也趁机兴起,从此形成了泾渭分明的“可乐江湖”。
1923年,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向好,美国社会上也出现了一大批热衷于搞资本投资的“商人”。罗伯特·伍德夫就是其中之一,而在浩如烟海的项目中,罗伯特一眼就看中了“可口可乐”公司。
当时的“可口可乐”公司因为营销和技术方面的原因深陷困境,眼看着就快要倒闭了,可是此时的罗伯特宣布“接手”了可口可乐公司。
而可口可乐的公司高层们知道,想要让可口可乐有足够的生意可以做,那就必须要找一个有官方背景的“大客户”。于是,他们将目光看向了美国以及西方的各国政府。
在二战爆发以前,尽管大家从多个渠道得知了希特勒和纳粹德国的“狼子野心”,但是生意就是生意,商人们哪有什么“政治立场”呢?所以,在二战前期局势最为紧张的时刻,可口可乐公司反而加大了与纳粹德国的合作。
当时的可乐公司为了迎合德国人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居然主动将当时德国流行的法西斯政治宣传口号“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元首”改成了“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瓶可乐”。
也正是因为如此,可口可乐在美国国内立刻遭到了大批反战人士的抵制。他们上街游行,高举标语,将可口可乐称为“美国的法西斯巨头”。一时间,可口可乐公司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不过,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此时的美国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主动停止了与纳粹德国之间的贸易。可口可乐公司“暗通法西斯”的事情也才终于被平息了下来。
在战争当中,可口可乐公司十分“识相”。他们立刻推出了一个“战略计划”,他们向全美国声称:任何一个在前线作战的美军士兵都能够花5分钱买到一瓶可乐。
到此时为止,可口可乐已经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变成了与反法西斯战士深度绑定的美国饮料。而正是因为可口可乐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采用了出色的“营销战略”,大家对于“可乐”的看法才逐渐改变,而这也为“可乐”日后进入苏联市场埋下了伏笔。
苏联人的“传统饮料”
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苏联人的休闲饮料是极度匮乏的。可即便如此,可乐作为在西方世界里广受欢迎的饮料,长期以来都被苏联高层领导人视作是“资本主义”的象征。因此,除了少数人可以享用到可乐以外,大多数苏联老百姓是根本没机会见到可乐的。
当然,可口可乐公司并不是没有产生过“进军苏联”的念头。起初可口可乐公司想要在苏联开办工厂生产可乐,但是苏联人对于资本家的态度非常强硬:要开工厂可以,但是苏联政府必须占主导地位,而且你们的配方也得交出来。
面对这样的条件,可口可乐公司当然不可能答应。所以,“在苏联开办可乐工厂”的计划就这么胎死腹中了。
1945年,由于苏联红军和英美盟军同时从东西两个方向对纳粹德国发起攻击,德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最终,苏联红军和盟军的士兵们成功在德国的易北河畔实现了会师。
既然双方都是友军,那就会进行一些友好的“交流活动”。一来二去,可乐就流入了苏联军队当中。当苏联红军的士兵们第一次喝到这种带有甜味的“气泡水”时立刻大呼过瘾。很多苏联士兵甚至还会私下拿着苏联的伏特加或者香烟换美国士兵的可口可乐。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苏联元帅朱可夫在一次与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的会晤中收到了一瓶“可口可乐”。喝完可乐的朱可夫对于这种味道念念不忘,于是,他正式向美国方面提出了购买可乐的需求。
最终,经过美国总统杜鲁门的特批,可口可乐公司与苏联达成了一项进口协议,但是苏联方面基于政治需求提出了两个非常特殊的要求:
第一、所有进口到苏联的可口可乐必须将其瓶盖上的公司商标换成代表苏联社会主义政权的“红色五角星”。
第二、所有进口到苏联的可乐必须保持外表上的“无色”,这样它们的外表看起来更像是小瓶的伏特加。
自此,可口可乐得以“秘密”地进入苏联市场。而可乐在苏联境内的大面积推广,甚至后来到了能够换军舰的地步,则要感谢苏联未来的领导者赫鲁晓夫。
展览会上的“邂逅”
1959年,莫斯科的索科尔尼基地公园内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外交活动”。这次活动是美国人举办的,它的内容就是向来访的苏联人展示美国人的生活。
美国人十分重视这次的外交活动,专门找来了副总统尼克松为这次活动做宣传。美国的副总统都来了,苏联人也必须安排高级别的国家领导人出席才好。
于是,赫鲁晓夫亲自来到了活动的现场。
只是当时,赫鲁晓夫拿起一瓶棕褐色的饮料好奇地朝尼克松问道:“请问这个杯子里装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这是可乐,如今每一个美国家庭的生活都离不开它。”尼克松不假思索地回答了赫鲁晓夫的问题,脸上尽是骄傲的神色。
“我们的人民喜欢喝伏特加,对这样的饮料似乎不感兴趣。”赫鲁晓夫对于一切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东西都十分不屑,所以他无法想象美国人对于可乐的迷恋程度。
“如果您不相信我的话,可以尝试一下它的味道。”尼克松拿起一瓶可乐递到赫鲁晓夫的手里,微微一笑说道。
这时候,时任百事可乐国际部总经理的肯德尔也走了过来向赫鲁晓夫疯狂推销自家的产品。因为,不管赫鲁晓夫是否喜欢可乐的味道,只要他喝了可乐,就相当于帮着百事集团在全苏联人面前打了广告。
听着大家都话语,赫鲁晓夫的脸上露出了怀疑的神色。最终,他拿过来那杯可乐,当着大家的面将它一饮而尽。
“味道怎么样呢?”看着赫鲁晓夫喝完可乐后满足的样子,尼克松赶忙凑过去洋洋得意地问道。
“这瓶饮料的味道确实不错。”平日里以傲慢和刻薄闻名于西方世界的赫鲁晓夫居然对“百事可乐”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在场的美国人心里顿时乐开了花,这意味着他们的可乐很快就能光明正大地进入苏联了。
最终,在尼克松和百事可乐集团高管们的一致努力之下,赫鲁晓夫终于同意了将百事可乐放入苏联市场。
但是,彼时的苏联卢布还没有得到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的认可,因此不能作为国际贸易中的一般等价物。
于是,苏联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方案:以苏联的伏特加来兑换美国的可乐。一瓶伏特加可以换到相同剂量的百事可乐。
虽然这个方案并没有让百事集团从中直接赚到钱,但他们认为只要可乐进入了苏联市场,那么百事集团实现盈利就是早晚的事情。毕竟人类对于“甜味”会上瘾,只要苏联人喝过了可乐,那么他们就永远无法拒绝这种味道了!
双雄争霸的“商战”
就在赫鲁晓夫出席完活动的第二天,苏联的各大报纸都刊登了赫鲁晓夫试喝百事可乐的消息。美国的各大媒体更是开足了马力宣传这件事情,仿佛对于可乐而言,这是一次足以载入史册的“高光时刻”。
当然,最为兴奋的还是百事集团的资本家们。为了进一步拓展自己在苏联境内的销售市场,百事可乐的总经理肯德尔决定再次出访苏联,与苏联共产党的高层领导展开对话。
1970年,受命于美国总统尼克松,美国一个规模庞大的贸易代表团飞抵苏联,而时任百事可乐高层的肯德尔就是代表团中的重要成员!
一天后,肯德尔在莫斯科见到了时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中国的总理)的柯西金。此时,苏联的领导人已经由赫鲁晓夫变成了勃列日涅夫。由于未曾与勃列日涅夫打过交道,所以肯德尔对于百事可乐在苏联未来的境遇表示了担忧。
“你不用害怕,我们的勃列日涅夫同志会保护一切合法的贸易。”柯西金当然知道肯德尔的担忧,所以还没有等肯德尔把问题说出口,柯西金就率先回答道。
“我们也非常乐意继续加大与苏联的合作,这项合作将使得两个国家受益。”听过柯西金的话,肯德尔心里长舒了一口气,但是他依旧有些担忧,只能说一些“场面话”来掩饰自己的尴尬。
不过,肯德尔的担心并没有成为现实。因为彼时的苏联政府内贪腐现象十分严重,很多人都十分向往“资本主义式的生活”,可乐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象征,自然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有了市场,又有了柯西金的支持,百事可乐很快就在苏联境内疯狂扩张。最终,一篇关于“柯西金会见肯德尔”的新闻传回美国国内,可口可乐集团的高管们意识到:如果我们再不出击,苏联市场将有可能被百事可乐独吞。
于是,可口可乐公司将他们的商业目光瞄准了1980年在苏联首都莫斯科举办的“第二十二届夏季奥运会”。
可口可乐公司对外高调地宣称:可口可乐已经超越了一切种族、语言和政治观点。它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饮料。
就这样,可口可乐光明正大地跑出来赞助了莫斯科奥运会。这下不光苏联高层对于可口可乐公司颇有好感,可口可乐也在苏联人面前打了一次“独一无二”的广告。
至此,可口可乐公司才终于打入了苏联市场,与先发制人的百事集团形成了“平分天下”的格局。
然而,可乐背后的商业家们并没有意识到,此时的苏联已经不复往日的荣光。经济发展的停滞让苏联政府几乎无力支付进口可乐的钱,无奈之下苏联又想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办法!
可乐换军舰
虽然可口可乐依靠莫斯科奥运会成功打响了他们在苏联人心里的知名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可口可乐在苏联境内的第一个工厂直到1986年才顺利落成。
而且,当时可口可乐的产品生产出来只能够用来兑换苏联生产的拉达汽车。由于苏联的汽车工业常年缺乏创新,拉达汽车的各方面性能都非常差。可口可乐公司拿到车以后甚至还需要再额外加工三天的时间才能把它们投入欧洲的汽车市场卖钱。
相比之下,百事可乐早在七十年代就在苏联建立了自己的工厂。当时肯德尔还非常自豪地对全世界的媒体表示:“我去参观过这家工厂,它十分漂亮,效率也很高,一定是全世界范围内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可乐工厂!”
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苏联的各项经济政策被逐渐放开。苏联的国家电视台也第一次有了付费的“商业广告位”。两家可乐公司对于广告竞标可是再熟悉不过了,苏联历史上的第一个付费商业广告,他们都想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
最终,百事可乐靠着疯狂花钱拿下了电视台的广告位。但是可口可乐也在不甘示弱,他们立刻又在莫斯科的市中心买下了一个醒目的广告位。如此一来,可口可乐也成了第一个在这一位置上打广告的外国公司。
可正当他们打算在苏联大干一番的时候,意外却突然降临!
1989年,由于苏联国内的思想出现“大混乱”,苏联共产党的地位岌岌可危。此时的苏联国内遍地都是政治团体,似乎人人都有一肚子的意见,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这时候,两大可乐公司再次“粉墨登场”。它们靠着在包装和广告上写上带有政治倾向性的文字悄悄地推动着苏联国内的政局变化。看上去它们只是在赚钱,但它们都是美国冷战当中的“马前卒”。
尽管可乐公司如此赤裸裸地对苏联发起挑衅,但是苏联高层却无可奈何。甚至,在国内对可乐需求量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还得加大对可乐的买入!
但当时的苏联已经陷入了经济发展停滞的巨大危机之中,国家财政近乎枯竭。如果说苏联还有什么能换几个钱的,也就是冷战时期他们积攒下的大量的武器装备!
尽管心中百般不愿意,可眼看着形势越来越危急,他们索性决定“用军舰去换可乐”。就这样一夜之间,百事可乐公司就从苏联政府的手里拿到了17艘潜艇、一艘巡洋舰、一艘驱逐舰和一艘护卫舰。
这些武器装备在苏联看来或许并没有什么,但实际上,在拿到这些交换的军舰后,百事集团竟然由一家商业公司摇身一变成了“世界第六大海上军事集团”。而这一切都是拜当时荒唐的苏联领导人们所赐。
然而,苏联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改革失败,制度僵化,内部已经失去了造血的功能和自救的能力!最终,苏联没有挡得住麻木的人群和背叛理想过后产生的迷茫。1991年12月25日,苏联在西方的圣诞节当天倒在了莫斯科的漫天大雪中。
苏联解体以后,白宫里的美国总统老布什与一帮幕僚们聚在一起弹冠相庆。而不久之后,他就见到了百事集团的掌门人唐纳德·肯德尔。
肯德尔对小布什说道:“事实证明,我们的可乐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武器,而我是第一个将可乐送进苏联的人。”
“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解除前苏联军队的武装,否则他们将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老布什依旧沉浸在恍惚当中,一时之间他还是无法接受苏联已经解体了的事实。
肯德尔走到老布什的身旁笑了笑,然后十分傲气地说道:“在解除苏联军队武装的这方面,我们做得可要比联邦政府快多了。”
随后,肯德尔转身走向了门外,留下了老布什一个人露出一脸尴尬的表情。仿佛在这一刻,可乐才是真正的“胜利者”。而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都只是匍匐在两大可乐公司脚下的“奴隶”。
苏联的与可乐的故事看似风起云涌、荒诞不经,但却是为现代的人们所准备的一堂活生生的“思想教育课程”。
从来没有一种饮料可以真正地代表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民族,饮料本身也并不是某种政治观点或者意识形态的“代名词”,但同样也不是人们堕落和腐化的理由。
任何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但如果人们一味地去追求所谓的美好生活而把最基本的理想与信念抛之脑后,甚至背叛了人类的良知与世界的公理。那么,灭亡的那一天也就不会太远了。
发布于:天津市